Design Thinking: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方法
透過同理用戶、重新定義問題、快速發想與原型測試,在不確定中以低成本獲得高價值學習,打造真正被使用與喜愛的解決方案。
適合對象
- 產品 0→1/新服務設計與優化團隊
- 需要跨部門協作、共創解方的組織
- 希望提升可用性與體驗品質的團隊
你能收穫
- 以用戶情境與需求為核心的洞察與機會點
- 具體、可測試的解決方案原型與假設清單
- 跨部門共識、決策與持續迭代機制
常見誤區
- 把設計思考等同於工作坊活動,而非持續流程
- 跳過同理與問題定義,直接進入解決方案
- 只做高保真原型,忽略快速低成本學習
核心觀念
- 雙鑽石:發散-收斂 × 兩次(問題/解決方案)
- 同理心:情境、動機、阻礙、情緒與期望
- How Might We:從洞察轉化為機會陳述
- 原型光譜:紙本、可點擊、嚮導式到可用產品
- 快速迭代:一次只測一個關鍵假設
- 共創:用視覺化工件促進跨部門協作
五步驟流程
- 同理(Empathize):訪談、觀察、旅程與情緒曲線
- 定義(Define):洞察整合、HMW、機會區與目標
- 發想(Ideate):瘋狂 8 分鐘、腦力寫作、點投票
- 原型(Prototype):低保真為主,速度優先
- 測試(Test):任務成功率、可用性與價值檢核
工具與工件
- 同理心地圖、人物誌(Persona)、用戶旅程地圖
- 機會解決樹、Impact/Effort 矩陣、決策矩陣
- 草圖、線框、Storyboards、服務藍圖(Blueprint)
研究設計
- 定性:半結構訪談、情境觀察、日誌研究
- 定量:可用性測試(SUS)、啟用/留存指標
- 混合:可用性 + 價值主張 A/B 測試
關鍵指標
- 任務成功率(Task Success)與完成時間
- 錯誤率、學習曲線、時間到價值(TTV)
- NPS、CSAT 與可用性量表(SUS)
協作與落地
- 跨部門共創:產品 × 設計 × 工程 × 客服 × 商務
- 作業節奏:設計衝刺(Design Sprint)與週迭代
- 知識管理:研究庫、設計系統與原型資產沉澱
30 天
- 完成 8~10 位用戶訪談與旅程地圖 v1
- 整理洞察與 10 個 HMW 機會陳述
60 天
- 完成至少 2 回合發想與低保真原型
- 進行可用性測試與價值主張驗證
90 天
- 整合學習到高保真原型或 MVP
- 建立持續研究與設計系統的運作機制
推薦資源
- 《Sprint》:設計衝刺五天實戰
- 《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》:以人為本設計
- 《Lean UX》:精實用戶體驗與跨部門協作